訊息數百萬亞洲人透過原料加工擺脫了貧窮。 目前,亞洲經濟模式再次發生變化,為地區和世界帶來影響。
「亞洲工廠」一詞描述了世界歷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成就之一。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以及最近的中國已成為商品的主要生產中心,這些商品隨後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富裕的西方國家。
數百萬亞洲人透過原料加工擺脫了貧困,許多人變得富有。 目前,亞洲經濟模式再次演變,為地區和世界帶來影響。
* 商業整合浪潮
亞洲製造業的持續繁榮推動了貿易一體化浪潮。 1990年,46%的亞洲貿易發生在該地區。 到2021年,這一數字已增至58%,成為繼歐洲之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大陸。 隨著亞洲變得更加富裕,其公司更加強大,投資流變得更加區域化。
過去十年,亞洲公司已成為該地區的熱情投資者。 亞洲投資者對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成長速度幾乎是西方投資者的兩倍。 其中大部分來自日本、韓國以及中國,投資目的地為欠發達國家。 因此,到 2021 年,亞洲人在亞洲(不包括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外國直接投資中所佔比例從 2010 年的 48% 上升至 59%。明顯拒絕了。
其他資金流動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亞洲在跨境銀行貸款中所佔的份額已從全球金融危機前的不到40%增加到如今的54%。 儘管西方銀行傾向退出,中國工商銀行、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和新加坡大華銀行等金融機構仍擴大了在該地區的業務。
美國在亞洲實施的開發融資項目主要是透過多邊銀行進行的。 亞洲國家是較大的貸款人,也是直接貸款人。 從2015年到2021年,中國承諾每年在該地區平均投資55億美元,而日本和韓國的投資承諾分別為40億美元和29億美元。 大多數投資承諾都附帶技術專長轉移的條件。
亞洲一體化可能深化。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新貿易協定消除了一些貿易障礙。 隨著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將需要更多的跨國物流投資。 儘管該地區的公司正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許多公司正在考慮在印度或越南設立製造工廠。
更重要的是,亞洲消費者數量的成長也推動了一體化程度的提升。 目前,亞洲地區的大部分貿易涉及中間投入,用於生產成品而不是消費品。 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未來五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年增率可能達到4.5%,是已開發國家的三倍。 隨著消費者變得更加富裕,他們從鄰國購買更多商品。
如今,亞洲的收入差距巨大,按購買力調整後,人均年國內生產毛額 (GDP) 從印度的 8,000 美元到日本的 49,000 美元不等。 正如與歐盟的一體化使東歐的收入趕上西歐一樣,亞洲的一體化也將增加南亞和亞洲來自東南亞的收入。 富裕、老化的亞洲國家的儲蓄被較貧窮、年輕的國家充分利用,有助於確保繁榮,同時為投資者創造可觀的利潤。
貿易的增加將有助於降低消費者的商品價格,而更多的投資將降低資本成本。 那麼政治後果是什麼? 與歐洲不同,亞洲更深層的經濟聯繫並不預示著政治一體化。 歐洲計畫的動機是避免大陸衝突,而今天的亞洲則沒有類似的動機。 亞洲國家高度獨立,其政治體制過度多元 — — 從自由民主國家到飽受戰爭蹂躪的獨裁國家 — — 使得亞洲聯盟成為可行。
* 太平洋地區的繁榮
儘管美國仍然是該地區的重要投資者,但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將會減弱。 相對而言,美國已經失去了對亞洲的金融影響力,因此從下一次亞洲繁榮中獲益較少。 此外,美國國會兩大黨內對自由貿易協定的支持已經「消失」。 結果,在尋求在亞洲建立聯盟時,美國可以提供的經濟「胡蘿蔔」比以前少了。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該地區將由地區大國中國主導。 誠然,中國憑藉其巨大的商業影響力和「一帶一路」倡議而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但許多亞洲國家仍然對中國保持警惕,特別是因為其外交政策變得越來越嚴格。
日本和韓國等富裕且成熟的亞洲民主國家將成為制衡中國的重要力量。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對東南亞的長期發展援助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該地區的精英將日本視為該地區最可靠的強國。 同時,韓國為其從受援國快速轉變為主要捐助國而感到自豪。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和韓國對美國比對中國友善得多。
即使美國在亞洲的相對經濟影響力下降,它仍然可以透過其合作夥伴施加影響力。 上個月的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上,拜登接待了韓國總統尹錫烈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三位領導人都重申支持基於規則的秩序。/。
“組織者。內向。經過認證的互聯網狂熱者。啤酒狂。謙遜的酒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