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棺材屋”永遠存在

儘管有最低住房面積規定,但小至17-18平方米的微型公寓仍將存在,以幫助低收入群體擁有住房。

據《南華早報》報導,香港房屋署部長何詠賢夫人宣布,未來新規出台後,“棺材屋”數量將減少。 具體來說,今年建成的私人公寓必須保證最小面積為26平方米。

“這一限制將有助於減少未來項目中小型公寓的數量,”何女士說。

不過,她指出,政府會繼續興建低價微型公寓,讓民眾有更多選擇。





“棺材屋”和伸不開腿的微型公寓已成為香港的標誌。 照片:路透社。

何補充說,為了增加社會住房的數量,政府不得不在房產的大小上做出妥協,因為地塊的比例是固定的。

在住房和交通部提供的8926套公寓中,有近320套面積約為17-18平方米的小公寓。

香港社會服務局於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 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居住在劏房的 2,108 人中,約有十分之七的人不知道他們會在那里呆多久。 其他人應該平均停留大約 4 年。

數十萬香港居民住在不到10平方米寬的籠子裡。 但他們必須支付高達收入的 50% 的租金。

“在香港你不會挨餓,但很容易成為無家可歸者,”南華早報作家 Luisa Tam 評論道。

此外,政府也正計劃推動早前所述的過渡性房屋政策。 該倡議於 2018 年提出,旨在幫助低收入群體獲得公共住房。

何鴻燊表示,香港樓市需要更多時間來緩解觀望買房的局面,但當局很快就會拿出短期措施來應對。

2021 年 10 月,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政府已撥出約 350 公頃土地,在未來十年內建造 330,000 套保障性住房。

她說,過渡性住房供應將增加5,000個單位,未來幾年將共為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20,000個單位,以便等待搬入公共租賃住房。

5 月份共有 4,484 個過渡單位,約有 6,000 名住戶。

Chang Jiang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