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學習,多學,永遠學習”和“使命岩倉”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成語和詞組。
2個國家 俄羅斯 (前蘇聯), 日本 取得了許多傑出的成就,尤其是在軍事和經濟領域。 許多意見一致認為,兩國重視發展教育是未來一切發展的事業。 “學習、再學習、永遠學習”、“使命岩倉”等成語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成語和與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相關的詞組。
學習,學習更多,永遠學習
列寧(1870-1924 年)的一句名言“永遠學習、學習、學習”(俄語:учиться、учиться и учиться;越南語:學習、學習、學習)在世界和越南都很流行。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很容易理解,建議經常學習。 它最初摘自他寫於 1899 年的一篇文章“俄羅斯社會民主主義的轉折點”。
上面的慣用語摘錄逐字翻譯如下:“當精英階層對誠實和非法文學失去興趣時,勞動人民對知識和社會主義有著強烈的渴望; 真正的英雄來自那些不顧悲慘生活條件的工人,儘管他們在工廠里工作艱苦和艱苦 – 在他們身上發現了很多性格和渴望學習,學習和學習,並發展自己的民主社會意識,成為一個活躍的知識社區”。
1899年期間,列寧被沙皇政府判處流放到西伯利亞3年。 然而,在這個偏遠的地方,他仍然寫日記和書籍作為一種鬥爭形式,例如《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9 年)一書。
在 1897 年的俄羅斯,只有 28% 的人口識字。 精英大學有很多,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從這種做法來看,列寧一方面是為了打擊沙皇政權的弱點,另一方面,鼓勵工人學徒是一項吸引工人的政策,也是為了國家的現代化。
事實上,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列寧在 1917 年宣布蘇維埃政府的主要目標是掃除文盲。 基本建立義務教育體系。 數以百萬計的成年人上過掃盲學校,孩子是第一位的。 1926年識字率升至總人口的56.6%,1937年識字率為75%。
這些教育改革的成功對幫助蘇聯成為強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說列寧的政策也影響了其他一些著名的政治家,例如胡志明主席、毛澤東(中國)。 他們還實施了以掃除文盲為重點的政策,如越南普及教育(1946),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習,更多地學習,永遠學習”這句話放在19世紀的背景下,當時學習只為社會精英所保留,當時提倡工人學習,以及重視的教育政策直到今天,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成語極其重要和有效。
使命岩倉
岩倉使團(Iwakura Mission;Iwakura是參與此次使團的著名政治家的名字)是指1871年至1873年間由明治時期的政治家和學者率領的日本對美國和歐洲的外交之旅。
該小組由107名成員組成,以特命全權大使岩倉和4名副大使為首,其中4名時任公使。 特別是,代表團派出43名日本學生赴經濟發達國家留學。
1600年到德川時代(1600-1867年)這段時間日本與世隔絕。 儘管德川王朝在教育方面給日本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平民識字率的提高、任人唯賢的意識形態以及對紀律和技能的重視。 1860 年,大約 45% 的男孩和 15% 的女孩上學。
這個比率在當時並不低於歐洲國家。 然而,要從封建社會過渡到歐洲這樣的現代國家,日本人當時認為必須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方法。
這個想法最初是由一位名叫 Guido Verbeck 的荷蘭牧師和工程師提出的,基於俄羅斯彼得大帝在 1697 年至 1698 年期間與俄羅斯取得的成功,當時該國王率領俄羅斯代表團訪問並學習了許多軍事技術。 來自西方。
1871年,日本代表團前往美國,先到舊金山,然後到首都華盛頓,試圖重新談判一定數量的條約,但沒有成功。 他們還參觀學校,了解美國的教育政策。
之後於1872年出使英國,除了參觀軍事和教育院校外,他們會見了實業家,參觀了那裡的企業、工廠和礦山。 1873年,使團分別訪問了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瑞典、奧地利、意大利和瑞士。 回國後,遊覽埃及、也門、斯里蘭卡、新加坡、西貢、香港和上海。 1873 年 9 月 13 日,他們抵達橫濱,此行正式結束。
此行被認為不成功,主要目的是重新談判當時對日本不利的條約,但第二個目的是考察和深入研究歐美現代教育、軍事和工業的製度和結構。 . 這給了日本人強大的推動力,他們隨後實施了被稱為明治維新的實驗。 “岩倉使團”名聲大噪,被廣泛研究,成為落後國家進行外交努力、學習先進國家科學和教育的成語。
在越南,在法國殖民時期,據說愛國者潘博洲受到了日本人過去成功的做法的影響。 他去日本工作,鼓動當時許多越南青年去日本留學改革國家,稱為東渡運動。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