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鸚鵡嘴龍恐龍化石保存得格外完好,腹部露出一條長長的肚臍疤痕,類似於今天的鱷魚。
科學家們在大約 1.3 億年前生活在中國的鸚鵡嘴龍恐龍化石中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古老的肚臍。 發表在期刊上的新研究 BMC生物學 7月6日。 疤痕不像哺乳動物那樣來自臍帶,而是來自這種卵生生物的卵黃囊。
今天,許多蛇和鳥類在卵孵化數天或數週後就會脫落臍帶疤痕。 其他一些生物,如成年鱷魚,臍部有終生疤痕。 鸚鵡嘴龍的臍部疤痕看起來更像鱷魚。 這種情況至少持續到恐龍性成熟,甚至在那之後。
這是生活在新生代之前(發生在大約 6600 萬年前至今)的非鳥類恐龍肚臍的最早例子。 這一新發現並不意味著所有陸地恐龍都有持久的臍帶疤痕,但仍有可能。
新英格蘭大學古生物學家菲爾貝爾說:“這個鸚鵡嘴龍標本可能是我們研究恐龍皮膚最重要的化石。由於激光攝影等新技術,我們發現它繼續帶來驚喜。” , 澳大利亞。
鸚鵡嘴龍恐龍化石SMF R 4970於2002年在中國被發現。它保存得異常完好,保留了它的個體鱗片、長長的尾羽,以及在中國發現的第一個污水池,是鳥類以外的恐龍。 恐龍變成了躺著的化石,將所有細節暴露給科學界。
使用激光成像,研究人員確定了恐龍肚臍皮膚和鱗片的變化,那裡的卵黃囊被小恐龍吸收了。 像臍帶一樣,卵黃囊為卵內發育中的胚胎提供氧氣和營養。 另一個稱為尿囊的器官也連接到胚胎以收集卵內的廢物。 在動物孵化之前,這些連接被密封,留下長長的疤痕。
研究人員早就推測,產卵恐龍會有這樣的傷疤,但這是第一個支持證據。 恐龍軟組織化石很少見,SMF R 4970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對腹部帶有成對鱗片的細柱狀疤痕的可視化。
鱗片的正常大小和光滑邊緣表明疤痕不是由受傷或疾病引起的。 相反,與鱷魚的相似之處表明它是肚臍。
“我們在鸚鵡嘴龍標本中發現了圍繞長疤痕的獨特鱗片,類似於一些現代蜥蜴和鱷魚。我們將這種疤痕稱為肚臍,在人類身上。這個標本是第一個仍然保留肚臍的恐龍化石,這要歸功於它保存得非常完好,”香港中文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邁克爾·皮特曼說。
秋濤 (跟隨 科學警報)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