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之外,中國如何“接管”香港經濟?

目前,中國不僅在政治上控製香港,還加大了對金融中心營商環境的影響力。

從房地產到首次公開募股、債券發行和電信行業,中國大陸公司——其中許多享有政府支持——在世界每個“角落”的大多數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這是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的重大變化。

雖然支持更大程度的經濟一體化的人指出中國增加對香港的投資會產生影響,但反對者認為這是表明香港自治權正在縮小的舉措。 最近幾週,在中國實施了一項威脅到吸引國際公司和投資者的司法系統獨立性的國家安全法後,這種擔憂有所增加。 .

Natixis 亞太區首席策略師 Alicia Garcia Herrero 表示:“香港可以成為中國大陸以外的樞紐。 憑藉這種地位,該市可以從某些稅收優惠中受益。 然而,香港不會成為全球樞紐。 金融中心。”

以辦公室為例。 雖然過去五年日本或美國公司的辦事處數量保持不變,但在香港的中國公司數量卻呈爆炸式增長。 僅過去 3 個月,招銀國際金融、中國民生銀行和東方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在這個金融中心擴大辦公空間。

中國公司的辦事處數量在過去一年中急劇增加。

隨著內地企業的崛起,西方企業對香港未來的擔憂也越來越多。 本月接受香港美國商會調查的企業中,超過四分之一表示他們正在考慮搬到其他地方。 近 40% 的受訪者表示,當中國實施新的安全法時,他們計劃搬遷到其他地方。

這也表明內地企業在香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該市受歡迎的行業包括房地產經紀人、物業管理公司和國家支持的銀行。 他們正在增加為國內公司執行和購買外國債券合同,旨在取代在香港的國際公司進行潛在交易。

據彭博社報導,去年人民幣計價債券交易的 20 家賬簿管理人中有 12 家中國公司,比 30 年前增加了。 這些公司在去年籌集到了 60% 的融資,在 2018 年首次超過外國公司。

政治之外,中國是如何接管香港經濟的?  - 圖 2。

中國賬簿管理人進行的美元計價債券交易的百分比。

與此同時,完成這些交易的富有中國投資者的數量正在增加。 中國大陸以外的銀團貸款市場越來越多地由國有銀行主導,中國銀行位居第二,匯豐銀行緊隨其後。 2019 年,中國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總額從前四年的 28.5% 飆升至 48.5%。

在首次公開募股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情景”。 去年,香港籌集的資金比紐約多,但大部分來自內地企業,百威英博的亞洲部門是一個明顯的例外。

此外,近年來,中資銀行也擴大了市場份額,給成本和西方公司帶來了壓力。 一個引人注目的投資組合是京東最近在香港第二次上市的強勁反彈,這表明瑞銀是目前唯一進入前十的西方銀行。同時,有幾個投資組合進入前十。L’去年,西方投資銀行經常位居榜首。

香港的人口“形象”也發生了變化。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移民香港的人數猛增,這也推動了香港的人口增長。

政治之外,中國是如何接管香港經濟的?  - 圖 3。

多年來,內地移民香港的人數顯著增加。

在中國作為融資中心的地位不斷鞏固的同時,內地的市場份額卻在縮小。 隨著深圳等城市的發展,中國逐漸減少了對香港作為增長“源泉”的依賴。 1997年,香港對內地GDP的貢獻率為18%,而去年則略低於3%。

Chang Jiang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