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丟臉,當眾丟臉,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種“精神謀殺”。
近日,一位父親分享說,他的兒子自律好動,學習成績優異,六年級成績全區第一,全校運動會第一名。 可這樣的孩子在八年級就輟學了,把自己關在了遊戲室裡,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卻忽略了學業和未來。 男孩怎麼突然變了這麼多?
原來,從八年級開始,他就喜歡玩遊戲,曾經有過幾次逃學。 一天,父親在遊戲店攔不住兒子,到學校勸阻。 看到孩子躺在床上,他生氣了,當場打了他一頓。 當著同學和老師的面突然被打,就像是在全世界面前被扒光了衣服,從此男孩拒絕上學。
時至今日,父親都後悔莫及。 “如果我能回去,我當然不會踢他,我會和他坦誠相待,等他叛逆期過去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有一個視頻一度引起關注 微博 有時間。 一個男孩因為不做作業,當著全家人的面被打,被勒令面對面站牆。 站在角落裡,他默默地哭了。
調皮的弟弟拿出一個大鍋,假裝擦乾眼淚,開心地笑了。 旁邊的父親也笑了。 其他人覺得很有趣,甚至拿起電話進行直播。 男孩哭了,家人卻笑了。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男孩的自尊心煙消雲散。
的確,很多家長都有羞辱孩子的習慣,讓孩子“久久記掛”,“恥於有勇氣”。
他們不知道,從5歲開始,孩子們就開始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他們,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尊嚴。 不給孩子留面子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讓他們覺得自己不那麼有價值。
一位名叫Ha So的網友在論壇上分享 知乎 (中國)她媽媽總是罵她,不管在什麼場合,不管在什麼地方。 帶著嘲諷語氣的輕蔑話語,還有路人有意無意的眼神,讓她心灰意冷,羞愧難當。 即使在上學的路上,她的母親也總是批評和教導,使她無法在朋友面前抬頭。
有一次家庭聚會,大家都誇她,只有她媽媽說她學習不好,不好,和表妹比。 她忍不住說:“昨天我語文考試得了第一名,媽媽沒有祝賀我。” 頓時,媽媽潑了一盆冷水:“你還敢說,你怎麼不說你數學還弱呢”。
母親的話,猶如一把利劍,直刺他的心,將他所有的努力化為烏有。 “那時候,我只想用自己的生命來償還,讓媽媽生一個更好的兒子,”她說。
香港心理學家、教師李仲英說,一個人存在的基本動力是“自尊”。 換句話說,就是自信、自愛和自尊。 羞恥是價值感最快的殺手。
你越是在公共場合鄙視、責罵和貶低你的孩子,你就越是剝奪了他茁壯成長的能力。 正如小說家、心理醫生畢書敏所說,孩子的成長首先是父母的肯定。 如果連最親近的人都輕視、否認,孩子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建立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意味著保護他們成長的動力。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多布森的說法,“孩子們有成千上萬種失去自尊的方式,但重建自尊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 好父母要先懂得保護孩子的面子,再談教育。
有四個原則要記住。 第一,用閉門教育的方式,而不是當著別人的面教孩子。 撫養孩子時,最好不要讓第三者參與進來。 不是為了保護和隱瞞,而是教育的癥結所在。 更正不必公開; 欲批評教,獨與子不遲。
第二,耐心溝通,而不是一味指責。 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當孩子有困難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責備他們,而應該幫助他們。
第三,公開肯定而不是公開否定。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以謙虛為名,不承認孩子的能力。
但實際上,真正奏效的方法應該是“公開表揚,私下批評”。 所以,如果別人對孩子的表揚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吹牛,你也可以藉此機會表達對孩子的肯定。
父母的肯定給了孩子積極的心態,這會轉化為前進的內在力量,是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是孩子成功、豐盛、健康的養料。
寶顏 (根據 阿波羅王)
“電視愛好者。音樂忍者。業餘旅行狂熱者。培根迷。友好的美食傳播者。自由組織者。經過認證的推特狂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