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棺材裡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令人窒息

Au 將屋頂小屋稱為“家”,擁有“百萬美元的景觀”,可以俯瞰廣闊的九龍天際線。 但住在一個被金屬和混凝土包圍的帳篷裡,坐落在一棟 10 層高的建築頂部,他將這種極度炎熱的感覺描述為“一百萬攝氏度”。

“即使客廳裡有 3 個風扇,它仍然太熱了,”Au 說 華盛頓郵報近幾天氣溫達到創紀錄的高溫,雙手擦了擦臉上的汗水。

他位於深水埗社區的屋頂小屋面積超過 27 平方米,由金屬製成,內部吸收熱量。

這位 73 歲的老人在天花板和遮陽篷上添加了泡沫板,以遮擋午後的陽光,但無濟於事。 他有空調,但用不起。

為了節省電費,他和妻子只在孩子放學回家時才開一點空調。 他們整天安靜地坐在屋裡,開著風扇,吃著西瓜來降溫。 晚上,他們睡在竹蓆上。

一名住在細分公寓的婦女在香港悶熱的天氣中擦乾汗水。 照片:華盛頓郵報。

炎熱的夏季

任何在香港(中國)度過夏天的人都了解炎熱和悶熱。 今年創紀錄的熱浪使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糟。

成千上萬的人住在棺材公寓裡,房子被分成閣樓,無法逃離酷熱。

香港酷熱的夏天在混凝土摩天大樓的包圍下似乎更糟,公園也到處都是混凝土,再加上瀝青升騰的熱量。

氣候變化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要復雜得多。

低收入者很難住在棺材公寓裡。

飆升的房價和漫長的公屋等待時間,迫使像歐先生這樣只因羞愧而公開姓名的貧困居民住在臨時公寓裡。

區先生希望他的家人能盡快找到公共住處。 與此同時,他只能穿著汗流浹背的T卹坐在風扇前等兒子放學回家。

但歐說,現在住在小屋裡也是一種幸福。 此前,30 年來,他一直住在一個只有 5 多平方米的小屋裡,有四堵金屬板牆。 那個時候,夏天的日子裡,他不能待在帳篷裡。

“這就像一個烤箱,”他說。

露台上的窮人

在九龍長沙灣社區的一棟七層樓房頂上,戴思琳(52 歲)和洪志輝(58 歲)住在一間 41 平方英尺的小屋的棺材室裡。 帳篷裡還有4個人。

棺材室的窗戶沒有通風效果,因為它正對著另一個房間的窗戶。 在炎熱的日子裡,他們使用灑水器來潤濕露台以減少熱量。

許多窮人住在香港建築物屋頂的金屬帳篷裡。

身為銀行職員的泰,為了避暑,經常去有空調的商場。

“我多年前搬到香港。夏天總是最熱、最不舒服的時候,”戴說。

戴說,在前幾年,氣溫經常在該地區暴風雨前幾天上升。 但現在高溫可以持續數週。

“天氣太熱了,感覺我的頭要爆炸了,”泰說。

六月份,清潔工洪志輝搬進了這間梯田小屋。 此前,他住在不到2平方米的宿舍。 一間公寓裡有 16 個這樣的臥室隔間。

洪先生經常去附近的圖書館避暑,看書看報,然後再回來洗澡。 “我在那里站了好幾個小時,直到它關門,”他說。

這位 58 歲的老人說,不僅夏天更暖和,而且冬天似乎也異常短。 “它會變得越來越熱。我們只是在努力適應和過我們的生活。”

死路

在附近的葵涌,退休的藝術家黃忠獨自住在一棟 4.6 平方英尺的細分公寓中,該公寓位於一棟 8 室公寓樓內。

這位70歲的老人依靠政府補貼,每天的生活預算為18港元。 他有空調,但直到睡前一個小時左右才敢打開它。

黃說,儘管白天他用一件 T 卹遮住窗戶,以保護自己免受陽光照射,但夜間高溫使他數次無法入睡。 由於大流行,許多高級護理中心都關閉了,他別無選擇,只能在家養育。

“我希望政府能夠幫助租戶,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他們不得不在如此狹窄和悶熱的空間裡學習。這很可悲,”他說。

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等待政府的支持。

根據 2021 年政府報告,約有 220,000 人或香港人口的 3% 居住在狹窄的屋頂小屋、細分公寓和籠屋中。

根據非營利組織社區組織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s)7 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由於這些公寓的設計,居住在那裡的人們必須忍受比外面高 5 到 6 攝氏度的溫度。政府正專注於住房.

該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說,隨著夏季全球變暖加劇,低收入家庭更擔心電費飆升。

“在短期內,提供空調和補貼電力會有所幫助。但從長遠來看,人們最想要的是提供社會住房,”施說。

環保組織 CarbonCare InnoLab 的研究員 Kevin Li 表示,政府最新的氣候行動計劃嚴重依賴基礎設施項目,旨在減輕海平面上升等影響……

但是,這些都沒有考慮到弱勢群體的現狀。 屋頂小屋和住宅區的租戶正面臨越來越猛烈的熱浪和風暴。

李希望看到一個氣候適應計劃,幫助人們為極端條件做好準備,例如修復屋頂小屋以改善散熱、改善通風和補貼電費。

根據 Zing

Liu Wenyan

“鐵桿社交媒體狂熱者。容易出現冷漠。創造者。思想家。虔誠的網絡大師。流行文化愛好者。問題解決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