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迎來了建國70週年,但也面臨許多與台灣、香港以及與美國關係有關的挑戰。
12月底,中國談判代表高興地宣布與美國達成部分貿易協議,這被視為有助於中國經濟應對貿易戰和非洲豬瘟造成的動盪的動力。 。 但除了經濟領域之外, 台灣、香港問題以及與美國的關係 評論員王馳表示,從年初到今天,中國領導人面臨三大挑戰。 南華早報。
10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講話。 圖片: 路透社。 |
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十月表示 北京將解決台灣問題視為“其最大的國家利益”在台海關係處於多年來最緊張的背景下,為了「承認中國完全統一」。
中國一直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等待統一,甚至在必要時使用武力。 然而,北京最近優先考慮促進與台灣的經濟聯繫,旨在拉近台灣與大陸的距離,遠離美國。
根據2016年的調查數據,至少64%的台灣島居民相信北京將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在政治上束縛台北。 台灣民眾的這種信念,很可能會讓大陸以經濟利益「拉攏」台灣的策略難以奏效。
不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的蔡英文於2016年上台,導致北京與台北之間的關係降溫。 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透過對中國大陸的立場增加了影響力,但即使是支持北京的國民黨也表達了「疏遠」的態度,以與中國競爭。 。 這一現實進一步擴大了台海兩岸的政治分歧。
在此背景下,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的政策進一步拉大了這一差距。 歷屆美國總統都承認「一個中國」政策,只在有限程度上支持台灣,拒絕向台灣出售最現代化的武器,以避免冒犯北京。
但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海軍在 2019 年增加了在台灣海峽行動中的航行自由。 今年8月,中國也批准出售66架F-16V戰鬥機,價值80億美元,這是美國與台灣多年來最大的軍火交易,這項決定激起了中國的憤怒。
12月17日,美國參議院也通過了《國防授權法案》(NDAA),幾乎肯定會由唐納德·川普總統簽署,其中包括增加美台高層互訪、軍事交流和軍售的條款。
台灣是造成一連串問題的一部分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局勢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貿易戰,既損害了美國農民的利益,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壓力。 該國第三季GDP僅比去年增加6%,為27年來的最低水準。 其他經濟指標也令人失望,外資資本逐漸從中國手中流失。
在沒有太多「武器」來回應川普的情況下,北京於12月13日接受了與華盛頓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從而幫助推遲了12月15日起對16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命令。 將1200億商品的稅率從15%降至7.5%。
然而,結束貿易戰的前景仍然很低,儘管中國努力進行談判,但川普總統仍然保持著不可預測性。 據報道,北京正在採取「爭取時間」策略來尋找更好的交易,但這也增加了經濟壓力。
專家表示,無論貿易戰如何,由於民族主義和全球影響力競爭,中美關係仍將持續惡化。 除了台灣和貿易問題外,兩國還面臨許多其他緊張局勢,例如中國在東海無理主張主權、「一帶一路」倡議、新疆問題或華盛頓指責北京從事間諜活動和竊取智慧財產權。
諾丁漢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喬納森·沙利文表示,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因為北京和華盛頓的國家利益重疊。 該報主編表示:“貿易戰引發了中美企業之間前所未有的對抗。我擔心這種敵意會失控,導致所有國際關係發生重大挫折。” 世界時間 」 何鐵田說。
在必須在眾多「戰線」上與美國對抗的背景下,中國去年遭遇了可怕的危機。 香港特別行政區。 特區的抗議活動於六月爆發,持續數月,數百人被捕,抗議者與警察之間發生無數暴力衝突。
抗議活動的起因是一項引渡法案,該法案將允許將嫌疑人送往與香港沒有引渡條約的司法管轄區,包括中國大陸。 儘管特區政府撤回了該法案,但抗議者仍繼續走上街頭,要求滿足其他要求。
長期、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使北京政府陷入困境。 「袖手旁觀」等待抗議平息的政策似乎收效甚微。 然而,根據評論員布雷特·斯蒂芬斯的說法 紐約時報, 如果中國對香港抗議者採取強硬立場,不滿情緒將變得更加激烈,這可能會導致特區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遭到破壞。
史蒂芬斯補充說,如果中國對香港實施強硬政策,將有可能加劇與美國的緊張關係,而該地區國家也有可能疏遠北京、向華盛頓靠攏的潛在風險。
同時,中國認為,如果接受軟弱並滿足香港抗議者的要求,北京對特區的控制能力將會下降,甚至造成更大範圍的不穩定,國家將變得更加脆弱。 世界。
11月27日,川普簽署《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其中包括懲罰涉嫌在特區侵犯人權的官員的條款。 中國譴責美國總統的舉動“令人作嘔,包含險惡用心”,警告稱將予以猛烈報復,但沒有具體說明應對措施。
評論家王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迄今在台灣、香港、對美關係三個問題上無法抵禦北京方面的壓力,回應都是負面的。
習近平先生曾勾勒出「中國夢」的願景,表達了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願望。 不過,評論員史蒂芬斯表示,在經歷了一年的許多挑戰之後,中國領導人現在的任務是幫助國家避免經濟衰退的“噩夢”,並減少經濟衰退和在國際舞台上孤立的局面。
枝形吊燈 (根據 南華早報、紐約時報)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