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棺材裡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令人窒息

Au 稱屋頂小屋為“家”,擁有“百萬美元的景觀”,可以俯瞰廣闊的九龍天際線。 但住在一座被金屬和混凝土包圍的帳篷裡,坐落在一座 10 層樓的樓頂上,他將這種酷熱的感覺描述為“一百萬攝氏度”。

“即使客廳裡開著 3 個風扇,還是太熱了,”Au 說。 華盛頓郵報連日來,天氣創下歷史新高,雙手擦去臉上的汗水。

他位於深水埗豪華社區的屋頂小屋面積超過 27 平方米,由金屬製成,內部吸收熱量。

這位 73 歲的老人在天花板和窗戶遮陽篷上加裝了泡沫板以遮擋午後的陽光,但無濟於事。 他有空調,但用不起。

為了節省電費,他和妻子只在孩子放學回家時才稍微開空調。 他們整天靜靜地坐在屋裡,開著電扇吃著西瓜消暑。 晚上,他們睡在竹蓆床上。

一位住在隔間公寓裡的女士在香港悶熱的天氣中擦汗。 照片:華盛頓郵報。

炎熱的夏天

任何在香港(中國)度過夏天的人都了解這裡的炎熱和悶熱。 今年創紀錄的熱浪使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糟。

成千上萬的人住在棺材公寓裡,房子被分成閣樓,無法躲避酷熱。

香港酷熱的夏天在高樓林立的高樓林立下似乎更糟,公園裡也滿是混凝土,再加上柏油路散發出的熱氣。

氣候變化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要復雜得多。

低收入人群很難住在棺材公寓裡。

飛漲的房價和漫長的公屋等待時間,迫使像區先生這樣因羞愧才公開姓名的貧困居民住在臨時組屋裡。

歐先生希望他的家人能盡快找到社會住房。 與此同時,他只能穿著汗濕的T卹坐在電風扇前等兒子放學回家。

但 Au 說現在住在小屋裡也是一種福氣。 此前,30 年來,他一直住在一個只有 5 平方米多一點的小屋裡,有四面金屬板牆。 那時,在夏天的日子裡,他不能呆在帳篷裡。

“它就像一個烤箱,”他說。

露台上的窮人

戴思琳(52 歲)和洪志輝(58 歲)住在九龍長沙灣附近一棟七層樓頂上的一間 41 平方英尺小屋的棺材室裡。 帳篷裡還有另外4個人。

棺材間的窗戶對著另一個房間的窗戶,沒有通風作用。 在炎熱的日子裡,他們使用噴水器將露台弄濕以減少熱量。

在香港,許多窮人住在建築物屋頂的金屬帳篷裡。

為了避暑,身為銀行職員的泰經常去有空調的商場。

“我多年前搬到香港。夏天總是最熱、最不舒服的時候,”戴說。

戴說,在過去的幾年裡,該地區暴風雨來臨前幾天的氣溫往往會升高。 但現在高溫可以持續數週。

“天氣太熱了,我覺得我的頭要爆炸了,”戴說。

清潔工洪志輝在六月搬進了這間排屋。 此前,他住在一間不到2平方米的宿舍裡。 一間公寓裡有 16 個這樣的睡眠隔間。

洪先生經常去附近的圖書館避暑,在回來洗澡之前看書看報。 “我在那里站了幾個小時,直到它關門,”他說。

這位 58 歲的老人說,不僅夏天更暖和,而且冬天似乎也異常短。 “天氣會越來越熱。我們只是在努力適應和過我們的生活。”

死路

在附近的葵涌,退休藝術家黃鐘獨自住在一棟八房公寓樓的4.6平方英尺的隔間裡。

這位70歲的老人靠政府補貼生活,每天的生活預算為18港元。 他有空調,但直到睡前大約一個小時才敢打開。

Wong 說,儘管他在白天用一件 T 卹蓋住窗戶以保護自己免受陽光照射,但夜間的高溫讓他好幾次無法入睡。 受疫情影響,很多養老院都關門了,他只好在家悶悶不樂。

“我希望政府能幫助租戶,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他們必須在如此狹窄和悶熱的空間裡學習。這很可悲,”他說。

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等待政府的支持。

根據一份 2021 年的政府報告,約有 220,000 人(佔香港人口的 3%)居住在狹窄的屋頂小屋、隔間公寓和籠屋中。

根據非營利組織社區組織協會 7 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由於這些公寓的設計,居住在那裡的人必須忍受比外面高 5 到 6 攝氏度的溫度。政府正在關注住房。

該協會副會長施麗珊說,隨著夏季全球變暖加劇,低收入家庭更擔心電費飆升。

“在短期內,提供空調和補貼電力會有所幫助。但從長遠來看,人們最想要的是提供社會住房,”施說。

環境組織 CarbonCare InnoLab 的研究員 Kevin Li 表示,政府最新的氣候行動計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基礎設施項目,旨在減輕海平面上升等影響……

但是,這些都沒有考慮到弱勢群體的現狀。 屋頂小屋和住宅區的租戶正面臨著越來越猛烈的熱浪和風暴。

李希望看到一個幫助人們為極端條件做好準備的氣候適應計劃,例如修復屋頂小屋以改善散熱、改善通風和補貼電費。

根據 Zing

Chen Yaozu

“電視愛好者。音樂忍者。業餘旅行狂熱者。培根迷。友好的美食傳播者。自由組織者。經過認證的推特狂熱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