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越南對外貿易與殖民政府的殖民剝削規模成正比。
打開
1859年,法國殖民者開始進攻嘉定,並於1867年成功入侵交趾支那。1884年,隨著《帕特諾特條約》,越南正式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1867年至1883年期間,越南境內同時存在兩個政府,阮朝統治中央和東京,法國統治交趾支那,不斷進攻入侵東京。 因此,除了政治和安全問題外,兩屆政府實際上還有兩項經濟政策。
由於政治、安全、宗教、思想文化等諸多因素,縱觀阮朝的經濟政策,阮朝的經濟政策基本上仍是“尊重農民、尊重工匠”。 總體貿易,特別是越南對外貿易仍然有限、受限,不能發展。
然而,由於國際形勢的諸多發展,西方資本對該地區的滲透力越來越強,尤其是日本和中國等周邊國家的改造工程,正在改變精英們的心態。
現代主義思想出現在這個階層中,並逐漸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阮朝的願景和經濟政策; “偏見”政策已經放鬆並逐步取消。 1866年,杜德王成立了專門處理國家事務的平川公司; 1869年允許平民出國貿易。
1876年,朝廷向杜德國王施壓,要求解除海上貿易禁令,允許資本交易,並徵收5%的進出口稅。 King Tu Duc甚至與私人貿易方法研究所討論並與香港建立了貿易公司。 儘管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直到他們失去主權,阮朝仍然無法擺脫他們自己繪製的孤立圈子。
與此同時,法國從一開始就加大了商業活動,掠奪交趾支那的農產品出口。 他們壟斷了西貢港的貿易。
從 1870 年代開始,通過西貢港的船隻數量迅速增加。 1870年進出港的船舶486艘,貨物276363噸,1900年有1164艘船舶,貨物1526363噸。 進口商品主要是面料、衣服、鞋子、食品和飲料等生活必需品。 出口農產品,主要是大米。
從西貢港,1860年法國出口大米5.8萬噸,1867年9.8萬噸,1870年23萬噸。1880年代平均出口大米50萬噸/年,1890年代增加到70萬噸/年。
為了面對來自海外華人和印度商人的競爭,從1887年起,法國通過頒布關稅政策實施保護主義貿易政策。 因此,從法國進口到越南的商品只需繳納 2.5% 的稅,而其他國家必須繳納 5% 的稅。 然後,他們制定了一項法律,規定法國商品免稅,其他國家的商品必須承擔25%至120%。
19世紀末,在殖民剝削計劃之前,法國人在越南的對外貿易活動並不是很強大,因為他們仍然要面對起義,但它們為新的交換經濟市場奠定了基礎 – 資本主義,並有助於改變越南人的經濟思想,為越南資產階級的形成做準備。
勢頭
這基本上是法國實施第一次殖民剝削計劃的時間,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除了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工業設施的建設、灌溉工程、種植園的經濟發展……殖民政府還重點發展貿易,特別是對外貿易,以造福越南人民的資源和人力。
20世紀初前後,印度支那和越南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並繼續保持貿易順差。 如果從 1899 年到 1903 年總價值是 4.43 億法郎(出口 2.37 億法郎,進口 2.06 億法郎),1904-1908 年儘管有戰爭仍然達到 5.26 億法郎(輸出 3.07 億法郎,輸入 2.19 億法郎)。 主要出口市場是中國、香港、日本、菲律賓、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
法國是最重要的市場,佔 1911-1920 年進口的 29.6%。大米是法國的主要出口產品,1909-1913 年達到 25 萬噸。還有玉米、高橡膠、煤、幹魚、胡椒、生皮……越南進口的主要產品是面料、生活用具和食品。
1900年至1906年,由於法國殖民行動大量進口設備和物資,出現貿易逆差,隨後又出現貿易順差。 出口最多的商品來自交趾支那,主要是大米; Tonkin 主要出口煤炭和礦產。
當時越南的大部分外貿活動都是由法國公司/公司舉辦的,例如Denis Frères、Boy Landry、Poinsart Veyret、Deconrs Cabaus,尤其是印度支那和非洲貿易聯合會(LUCIA)。 . 通過壟斷貿易,法國人掌握了越南的對外貿易活動並從中獲利頗豐。
隨著法國人的對外貿易活動,越南的貿易經濟得到了發展,形成了順應世界大勢的新型現代貿易方式。
外貿活動也刺激了生產領域向商品生產方向發展,從工業到農業。 一戰後,可能是為外貿進一步發展創造強勁動力的重要時期。
加速和排他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越南對外貿易繼續擴大。 除1923年外,法國政府主張增加對製造業設備的投資,使一直到1938年的貿易逆差處於順差狀態。 1933年至1937年,印度支那出口1.38億盾/進口1.06億盾。
大米在出口產品中仍居首位。 1931年,大米占出口總值的65%,從1919-1923年的133.1萬噸上升到1933-1937年的158.2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玉米是僅次於大米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接下來是橡膠。 這三個項目佔印度支那出口總值的 78%。 還有油漆、茴香油、胡椒、咖啡。
海產品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5%。 煤炭、黃鋅、岩鹽等礦產品占出口總額的7%。 水泥出口量從1920年的7.3萬噸增加到1937年的12萬噸。莎草蓆、刺繡、木製家具等手工藝品占出口總值的3.5%。
進口主要是汽車、汽油、化肥和織物等工業品。 1937 年只有汽油是 2.36 億法郎。
這一時期的出口市場從亞洲國家轉移到歐洲和北美國家,尤其是法國。 通過稅法,殖民政府越來越多地將越南市場與法國市場聯繫起來。 僅1930年出口法國的煤炭就有3.5萬噸,1937年增加到25萬噸,1938年達到19.8萬噸。法國80%的玉米出口來自越南。
為了壟斷越南和印度支那市場,法國人不斷制定多項法律,對從法國進口的商品減稅和免稅。 一般來說,外貿活動主要由法國資本進行,其次是中國資本。
越南資本從20世紀初開始積累和從事對外貿易,但競爭力不足,因此大部分轉向企業家或成為收集出口貨物或銷售和分銷進口貨物的中間階段.
投資和剝削法國殖民地的過程給越南人民帶來了許多風險和痛苦,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為我國引入了一種包括對外貿易在內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新生產方式。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些早期成果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今天的外貿留下了許多經驗教訓。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