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伊遊戲
- BBC 越南語新聞
這位香港學者和政治活動家表示,「一國兩種制度」機制已經結束,香港人應該向台灣學習,不要向中國妥協。
「我們的政治和法律體係不僅受到傀儡政府的控制,而且經濟、教育體系、社會和環境也受到剝削,」研究員 Trinh Tu Luat 6 月 4 日告訴 BBC 越南新聞。
鄭嗣祿先生(Cheng Sze Lut)出生於1988年,是近年來香港民主運動的傑出人物。 他也是政策研究員、工黨副主席以及香港50個人權團體聯盟的主要成員。
中國加強管控
1997年香港從英國手中移交後,中國不斷加大對這個特區的管控力度,儘管外國人仍聲稱要實行「一國兩制」機制。
中國的最新舉措,包括推動限製香港自治的法律,令特區的民主倡導者感到擔憂。 爆發了許多示威活動,以抗議北京並保護香港人的自由。
近日,中國全國人大通過了《國家安全法》,預計6月將其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
6月4日,香港立法會也就《國歌條例草案》進行投票(第三輪),該條例草案也預計將於明年6月頒布。
一旦國歌法在香港生效,侮辱國歌的行為可能會受到刑事起訴、罰款和監禁。
對民主活動人士來說,這些步驟標誌著「香港作為一個享有自由保障的特區的終結」。
「香港人擔心北京實施的法律一旦頒布,可能會導致中國式的司法活動,」鄭嗣祿先生說。
「特區政府也可以製定自己的法律來限制公民的自由,例如《公共秩序法》。但是,這些法律仍然是基於共同製度的法律原則。” 英聯邦國家仍然適用英國法律。
「就中國實施的法律而言,很難確保一個人在大陸控制的法院得到公平審判,」他補充道。
北京不僅在製定法律,而且還透過許多其他方式限製香港的自治權並加強對這個特區的控制。
“在Facebook上發布反政府信息或圖片的教師將立即收到教育部的通知。”
近期,香港政府也禁止人們聚集紀念天安門大屠殺。 然而,隨後數萬人不顧禁令,在6月4日晚間繼續慶祝紀念活動。
「政府的行動是我們歷史上的一次嚴重挑釁。6 月 4 日的紀念集會是一個重要事件。我認為這項禁令為混合動力的未來樹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Trinh Tu Luat 先生說。
「一國兩制機制已經徹底結束,」鄭總結道。
“中國不改革,香港沒有希望”
多年來,中國也廣泛部署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其他宣傳措施。
鄭先生表示,宣傳計畫和洗腦教育沒有效果。
雖然他承認2000年至2010年期間,許多香港人支持北京是因為他欽佩中國的經濟成就,但他補充說:
「1989年20年後,許多人期望北京改革政治和媒體。然而,我們都看到了發生的事情:習近平政府壓制公民社會和媒體,宣揚威脅自由的統一愛國意識形態。”
「香港人很現實。我們清楚地知道,如果中國沒有真正的自由和改革,我們如何保證香港的自治,」研究員鄭說。
這位研究員也對政界轉向北京的趨勢感到擔憂。
「分享權力或利潤對他們來說可能太有吸引力了,」他說。 “但我特別擔心在特區經營的香港商人或跨國公司變得更加親北京的趨勢。”
在北京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特區立法會(立法會)也正在努力維持其獨立性。
「立法會的一半席位是由許多不同專業組成的『職能團體』選舉產生的。我們正在盡最大努力重新獲得立法會的多數席位,但實現這一目標很難,」Trinh Tu Law先生說。
“即使我們在委員會中擁有多數席位,北京仍然可以在九月選舉後利用其權力取消新當選候選人的資格。”
“我來自香港”
保持鮮明的「身分」也符合許多香港人的利益。 Pori網站的調查顯示,1997年至2019年,特區內認定為華人(Chinese、Chinese)的人數趨勢逐漸下降,而認定為香港人(Huong Hong Kongers)的人數趨勢則有所上升。 。
「當然,我是香港人。我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但有一點很明確,我不是大陸人,在朝鮮目前的情況下也不是中國人。」鄭先生說。 。
他補充說,老年人往往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與廣東或其他原籍地有關。但這些身份不是基於政治忠誠,而是主要基於文化和本土根源。”
「相反,大多數年輕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與中國無關,」研究員 Trinh 說。
香港人對中國政策的反應也反映了世代差異。
「大多數老年人轉向傳統的抗議方式,例如和平遊行,希望得到政府滿意的回應,」Trinh Tu Luat 先生評論道。 “與此同時,年輕人認為沒有辦法與現政權妥協。”
“老年人也傾向於逃往其他國家生活。但這不是年輕人的選擇,他們與英國殖民時期關係不大,也不夠富有。”
鄭先生指出,有些年輕人可能認為出國是一種背叛和拋棄。
但留在香港繼續奮鬥,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鄭嗣祿先生表示,未來很難預測,但台灣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這是要堅定立場,拒絕任何與北京妥協的提議。”
他也表示,國際社會對香港民主訴求的支持很重要,「即使不是我們的主線」。
“我希望歐盟和其他許多國家盡快效仿美國懲罰中國。”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