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一位老婦人從家裡帶了一個舊碗到中國北京的一家古董店出售,以賺取一些錢來維持生計。 那是一隻藍色的碗,釉層均勻,壁厚,裡面有細小的刮痕和污垢。
工作人員收到並仔細檢查了碗後,向他詢問了碗的用途。 老婦人微微一笑,如實回答:「這個碗在我家已經很多年了。 起初我用它來儲存鹽。 後來我不再需要它了,我就用它來餵雞了。 »
據古董商工作人員觀察,藍色碗上有小白點。 如果是一般人,單看碗的外觀,不會覺得驚艷,但身為專業人士,這名員工卻覺得白色的花紋非常精緻。
不過,由於他沒有足夠的經驗來認識這件物品的真正價值,所以只能向老太太確認,這確實是一件古董。 為了能夠就該物品的起源和價值得出準確的結論,他們無法立即給出答案。
最後,古董店員工經過討論,決定以80元(26萬多越南盾)的價格買回老太太用來餵雞的舊碗。 老太太對這個價格也很滿意,因為對她來說,當時的80元可不是一筆小錢。 而且,老太太也不認為一個用來餵雞的碗有多大的價值。 因此,收到的金額超出了他的預期。
之後,或許是怕員工後悔,老太就匆匆離開了,沒有留下姓名和地址。
店員把碗清理乾淨後,被底部污垢隱藏的人影漸漸顯現出來。 當時,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個字:「Dai Minh Tuyen Duc Nien Che」(意思是明朝明宣統國王統治時期製造的)。
看到碗上的字跡十分飄逸漂亮,不像是仿製品,這名工作人員驚訝地想,這可能是一件明代文物,距今已有五百六百年的歷史了。 此人懷疑這是對中國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的物品,於是迅速向相關機構報告了此事。
當天下午,這家古董店門口停滿了車,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瓷器專家也紛紛趕來。 當藍色的碗被放到桌上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專家透過對造型、材質和工藝的觀察,確認這是明宣宗時期在江西景德鎮燒製的瓷器。
據史料記載,這段時期的藍釉製品由於工藝複雜,十分罕見。 燒製過程中,藝人需用竹管將西施東吹到瓷器表面,然後緩慢燒製一段時間後取出,並仔細處理燒製痕跡。
這個製作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實現起來極為困難。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陶瓷專家也發現很難創造出如此完美的產品。 可以說,每個成功生產的產品背後都有一雙難以比擬的技巧。
不幸的是,國王去世後,這種碗的製作方法就消失了。 以前製作的碗因為多種原因逐漸破損,最後只剩下3隻。
專家表示,根據統計,世界上完整的綠色琺瑯製品僅有3件,其歷史可追溯至中國明代明宣宗統治時期。 具體來說,一個在北京首都博物館,一個在天津博物館,還有一個是可憐老太的「雞碗」。
1980年,此碗被香港(中國)的一個家庭以370萬港元(超過115億越南盾)的價格拍賣併購買。
(搜狐報告)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