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超過80%的香港年輕一代與父母同住。 然而,香港的年輕千禧世代與長輩不同,他們更敢於發聲、更善於表達,對自己的個性和工作也更有自信。
香港年輕一代的榜樣
何健在香港出生長大,在進入倫敦大學學院之前曾在該市的一所頂尖學校學習。
在這裡,他獲得了經濟學學士學位。 隨後,他在倫敦帝國學院獲得了金融碩士學位。 然而,他的所有學費都是由他的父母支付的。
返回香港後,何先生在富達投資公司擔任股票研究員,並在那裡工作了四年。
去年,他擔任了一家創投公司的副總裁。 他的年收入高達150萬港元,約19.1萬美元(約45億越南盾),其中包括基本工資和三個月的獎金。 薪資遠高於香港平均年薪。
何先生與女友住在堅尼地城的一房公寓,堅尼地城是個受外國人歡迎的住宅區。 和香港的許多房子一樣,他們的公寓又小又貴:只有430平方英尺(約40平方米),但每月費用為27,000港元(相當於每月約8100萬越南盾)。
何先生面臨許多香港人都熟知的困境:儘管他工作,但他仍然買不起房子。
由於他正在償還父母的貸款,他沒有自己的積蓄。 「香港的房產價格並不合理,所以現在租比買更好,」他告訴 Insider。
但何鴻燊的情況仍然比香港年輕一代的平均水平好得多。
33歲的Summer Ng是活動組織者,每月收入22,000港元(約6,600萬越南盾)。
她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們在九龍灣擁有一套709平方公尺的房子,九龍灣位於觀塘和牛頭角的熱門地區之間。
吳先生近期沒有打算買自己的房子,因為價格太高。 「我不想成為財產的奴隸,」她說。
吳和何屬於千禧世代,其中包括 1980 年至 1994 年出生的人。
千禧世代是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從英國移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期)之前出生的最後一代。
這一事件標誌著英國對這個前殖民地 156 年統治的結束。 回歸後出生的人被稱為「被詛咒的一代」、「1997年的孩子」、「回歸一代」、「回歸兒童」。
千禧世代是最後一代保留著英國殖民時期香港生活記憶的年輕一代。
Insider 採訪了六名 20 多歲和 30 多歲的香港年輕人,以及金融和人口專家,以了解是什麼讓這一代人與眾不同。
與父母住在一起
首先要說的是,根據香港最新調查結果,超過80%的香港千禧世代與父母住在一起。
世邦魏理仕香港公司2016年對13,000名22至29歲的千禧世代(其中包括1,000名香港千禧世代)進行的全球調查發現,84%的香港千禧世代與父母同住,這一比例為亞洲最高。
在接受調查的人中,21%的人表示他們不打算離開家。 約70%的香港年輕一代受訪者表示,只有得到家人或朋友的經濟支持,才能購買或租房子。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最近,2019 年的政府數據顯示,25 歲至 34 歲的香港人中有 60% 與父母住在一起。
相較之下,Propertymanagement.com 的一項調查發現,到 2022 年,約 25% 的美國千禧世代與父母住在一起。 Investopedia 報告稱,約 52% 的美國千禧世代擁有房產。
在香港買房子並不容易。 世邦魏理仕在最新的《全球生活》報告中發現,香港是買房最昂貴的地方。 香港的平均房價為980萬港元(2,950億越南盾),為全球最高。
「如果我自己買房產,會有很大的經濟壓力。房產價格持續上漲,讓我感覺不舒服,不願意買。」吳說。
27 歲的阿尼卡·巴特納加爾 (Aniqah Bhatnagar) 出生於印度,4 個月大時移居香港,在那裡長大並居住。
她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曾在美國律師事務所擔任廣告主管。
她和母親住在觀塘的一間公寓裡,觀塘是九龍東部的一個社區,現在是一個住宅和商業中心。
他的母親擁有這間公寓。 巴特納加爾不會說粵語,儘管粵語是香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英語是香港共同的官方語言,超過一半的人口會說英語。
巴特納加爾表示,他的長期目標是買房子。 但和許多其他香港人一樣,巴特納加爾發現要實現這一目標極為困難。
「你需要存錢或有大量的錢才能支付房屋的首付,」她說。
為未來儲蓄
Wilson So,36 歲,是一名鎖匠。 他與合夥人一起經營生意,每月收入高達 5 萬港元(1.5 億越南盾)。
他和妻子住在啟德市一棟550平方公尺的房子裡,啟德是該市的一個開發區,有新建的高層建築,每月支付租金15,000港元(4500萬越南盾)。
也就是說,他將大約30%的收入以「儲備金」的形式儲蓄起來。
巴特納加爾說,由於不必支付巨額租金,她成功節省了 60% 至 70% 的工資。
她說,雖然保護亞裔父母是家庭中的習慣,但亞裔家庭中卻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所以,你要把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給父母,以感謝他們養育你。
「主要是為了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同時也是為了感謝我的母親,因為我不用在一個極其昂貴的城市支付房租,」她說。
吳說,她正在為未來的退休儲蓄,雖然金額不大,但每月從薪水中節省約2,000港元(600萬越南盾)。
「我還存了錢用於旅行和緊急情況,」她說。
(待續)
“熱情的培根迷。驕傲的流行文化忍者。謙遜的分析師。電視愛好者。終生的旅行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