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志電影:坎坷之路 | |
第32屆香港同志電影節:周美齡《殺戮愛情》引發性別爭議! |
|
台灣是同性戀電影最歡迎的國家
縱觀整個亞洲,台灣算是同志電影最多的地區,而韓國和日本的同志電影並不多,尤其是中國的同志電影,新加坡沒有也不算正統,泰國蘭也有很多同志電影,但愛情片、鬼片比較特殊,印尼、馬來西亞反同性戀,印度由於傳統習俗不拍同性戀片,其他國家的電影業,老撾、越南、緬甸……發展不強。 總體而言,台灣是對同性戀最友好的國家,也是最大的市場。
台灣導演也喜歡拍同性戀片,製作量遠超亞洲其他國家。 那麼台灣應該關注同性戀電影嗎? 反正資源有限,資金有限,票房收入有限,與其拍其他題材的電影,不如集中“火力”拍同志電影不是更好嗎? 加上台灣人心胸開闊,也喜歡看這類電影。 像找到了自己方向的韓國社會劇,通常是電影 寄生蟲 獲得多項奧斯卡獎。 如果台灣專注於同性戀電影,它能否進入全球電影舞台,向世界展示他們如何支持 LGBT 社區?
|
通過電影展示 LGBT 社區的面貌
90年代,解嚴後的台灣遍地開花,同志問題如馬奔騰,文學、電影、網絡等大肆攻擊。 “同志”(gay)一詞來自香港作家,1991年金馬影展邀請香港導演林迪華執導“同志題材電影”,不僅帶來了文化領域的“同志”,而且這個詞也成為了台灣社會同性戀的代名詞。
當年金馬電影節放映同志片時,同志們成群結隊,放映前後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沙漠之愛之後,台灣同誌社群第一次以真實的自己出現在公眾面前,再也不用躲在暗處,躲在擁擠的夜店裡。 這種出乎意料的出現來自於電影的魔力。
90年代同志電影,正趕上國際影業開始關注華語電影的時代。 電影 再見國王 (1993) 由 Tran Khai Ca 執導, 幸福的小窩 (1993) 李安, 真愛永存 Thai Minh Luong 的 (1994) 分別贏得了戛納、柏林和威尼斯。 儘管社會對同性戀仍持懷疑態度,但看到同志電影獲得國際大獎,他們漸漸不再覺得同性戀“怪異”,至少知道同性戀也可以“為家庭影院帶來榮耀”。 “同志”這個詞也通過電影逐漸被理解和接受。
2003年,公視播出該劇 致命 長達20集,匯集了眾多台灣老牌演員,引起了文化界的關注,也掀起了LGBT群體的興趣旋風。 同性戀話題從未以如此大的比例佔據公共領域(公共電視)。 影片官網的評論區幾乎成了LGBT群體的在線論壇。 這部劇的播出也是台灣同志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2000年代:共同成長的主題出現
自 2000 年代以來,電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台灣的同性戀文化。 許多同志酒吧都以電影的名字命名,例如“Philadelphia”、“The birdcage”,後來逐漸出現了以“Vive l’amour”、“Halloween”等同性戀電影為名字的俱樂部……尋找定位和認可的方式,電影伴隨著LGBT人群的成熟過程。
|
後 幸福的小窩 在李安導演的推動下,同性戀電影越來越“主流”。 2001年,演員劉燁參演電影 藍色舞蹈 由權錦邦執導,以同志角色加冕台灣金馬首位影帝。 可以看出大眾對同志題材和角色太熟悉了。 然而,在 2000 年代,並沒有多少純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大多數同性戀電影往往涉及成人主題。
例如,在電影中 綠門 Dich Tri Ngon (2002),同性愛是迷茫成長過程中尋找自我的一部分; 永遠的夏天 Tran Chinh Dao (2006) 也討論了成長的過程,講述了三個青少年的性覺醒。 青少年食譜 (2004) 由陳英勇執導,以喜劇的方式描繪台北市的同性戀文化,是為數不多的完全以同性戀為題材的電影之一。 總是 陽陽 (2009) 由 Trinh Huu Kiet 構建了一個溫柔、精緻但仍然具有男性魅力的男同性戀者。
|
同志電影,難免露出身材和臉,比如同志影神張孝全; 與此同時,女同性戀電影更加多樣化。 紀錄片導演周美玲的同志系列片展現了同志的多元身份。 在 顏光四方舞蹈團 (2004),主角的身份,白天是道士,晚上化身為“妖”,氣質妖嬈; 電影 紋身 使用身體紋身作為隱喻; 在 飄花 然後是年長的同性戀者。
|
台灣:成熟與西方認同:性別認同
台灣同志電影與世界有一個有趣的區別。 世界各地的同志電影經常談論性別認同,但在台灣同志電影中,成人身份比性別認同重要得多; 西片中經常出現的夜總會、健身房,在台片中非常少見。 西方同志電影香港一直有對同志不友好的歷史; 但台灣同志電影從來沒有詆毀過同性戀者,也沒有將誇張的同性戀者女性化; 也很少戲劇化同性戀; 除了少數,例如電影 河 Thai Minh Luong 著。
LGBT悲劇,大部分已經載入史冊,例如根據白天勇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電影。 我們從生活中推斷出的同性戀者形象,大多都是美好的,同性之愛值得同情和讚美。 台灣同志片的新鮮感,大概是因為觀眾年輕; 更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網絡電影展現了男兒題材的另一面。
真正白手起家的台灣同志電影和角色。 致命 到達 陳詞濫調,一直沒有同志榜樣可以效仿,直到今天,在10年的時間裡,台灣電影獲得了兩次泰迪獎,雖然台灣的同志電影還不完美,但每一個有價值的形象,都源於台灣獨特的歷史和社會現象. 目前,台灣同志電影正面臨重大轉變,這將為未來的同志電影類型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和素材。 泰迪熊獎是柏林國際電影節為 LGBT 電影設立的特別獎,於 1987 年首次頒發。 紋身 (2007) 和 陳詞濫調 (2017)均有幸獲得泰迪獎,給台灣電影一些認可。 |
香港同志電影:坎坷之路
(TGDA) – 回顧香港同性戀電影的歷史,來自香港… |
第32屆香港同志電影節:周美齡《殺愛》引發性別爭議!
(TGDA)——今年疫情形勢依然複雜,電力板塊… |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