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吳凱莉
- 角色, 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
2019 年,Pann Pann 開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在緬甸南部勃固市的一家公立醫院保存病歷。 她曾經立志要當部門主管。
但四年後,這位 25 歲的女孩再次在曼谷當女服務員,隨著殘酷的軍政府繼續統治這個國家,她的夢想被擱置了。
“如果不是因為政變,我永遠不會離開,”她說。 “我想在緬甸過上自己的生活。但我的國家已經沒有安全的地方了。”
潘潘大學畢業時,緬甸仍享有50年來難得的政治自由。 經濟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後遭到重創,隨著遊客的到來和外國投資的湧入,經濟開始復蘇。
然後在 2021 年 2 月,軍隊逮捕了民選領導人昂山素季。 它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政變抗議活動,引發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並使經濟陷入低迷。
政變後運動的早期以青年抵抗為標誌,但這種樂觀情緒很快就消退了。
對於像潘潘這樣的人來說,留在緬甸的風險正在增加,潘潘曾經是公民不服從運動的積極成員,這是一場由公共部門工人發起的挑戰軍事統治的大規模罷工。
聯合國估計,自政變以來,約有 70,000 人逃離緬甸。 離開是由於心懷不滿的年輕人正在尋找工作來養家糊口。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 (ILO) 的數據,與 2020 年同期相比,2022 年上半年緬甸的工作人數減少了 110 萬。
幾十年來,該國的少數民族逃離了鎮壓。 然後,當軍隊被指控對穆斯林社區實施種族滅絕時,數十萬羅興亞人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今天,在政變之後,在內戰中筋疲力盡的緬甸持不同政見者、活動家甚至普通公民都想離開。
對於潘潘來說,離開緬甸的決定並不容易。
她從父母搬到父母那裡,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躲避當局。 當她的一些朋友被軍政府謀殺時,她繼續住在勃固。 最後,一位在美國的朋友幫她籌集了去清邁的單程機票。
當她在那裡找不到工作時,她搬到了曼谷。 第一年,她做過七份非法工作,分別是保姆、女傭、服務員和建築工人。
但她說情況有所穩定。 她現在每月收入 12,000 泰銖(350 美元),足以支付附近一間小房間的租金。
“在泰國的生活很艱難,因為我不會說他們的語言,也不會說英語。我仍然不能合法地留在這裡……但它更安全,”她說。
潘潘認為自己上“黑名單”的名字讓她對被遣返感到緊張。 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她的家人。
“但我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她說。 “我沒有去泰國,因為這裡更舒服。我什至不知道泰國是什麼樣的。但當我在緬甸時,我心裡只有一件事:我必須離開。。”
去年 1 月,恐懼也迫使 Augustine Thang 與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騎自行車從緬甸的欽邦穿越邊境到印度的米佐拉姆邦。
他再也沒有回來,儘管他仍然祈禱有機會。
政變發生時,這位 34 歲的人是欽邦社會事務部的一名副手。 一周後,他加入了公民抗命運動。
她對軍隊報復的恐懼和照顧家人的壓力壓倒了她。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愛我的家鄉,我的村莊,我想為我的人民工作,但我選擇離開,因為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寶貴,”他說。
Ladder 現在在建築行業從事“隨叫隨到”的工作。
“我想當部門主管 [cũ] 並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 現在我沒有固定的工作。 我幫助我的朋友,他們與我分享收入。 這不好,”他說。
“[Mizoram] 不是我們的家,但我別無選擇。”
Thang對緬甸印象最深的是“安居樂業,出海捕魚,吃鮮魚”。 但他仍然希望他的國家能夠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幫助下“有一天恢復民主”。
並非所有逃離緬甸的人都害怕。 有像在香港學習的緬甸工科學生Julia Khine這樣的人。 但目睹祖國發生的一切也讓她不願返回。
2022 年 8 月最後一次回到家鄉的這位 21 歲的女孩說:“我希望為我的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但要從緬甸以外的地方做貢獻。”畢業後,她說她想環遊世界。 世界“談論緬甸的不公正”。
她說,當家裡的朋友和家人每天都面臨暴力和動盪時,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會讓人感到困惑。
“在香港很難交到朋友,因為他們不理解我的擔憂,”她說。 “我對最近的空襲感到震驚 [ở Myanmar]但我覺得他們不會理解我的感受,所以我不得不假裝沒事。”
她所說的空襲導致西北部一個村莊的 100 多人喪生。
她也不願意與家鄉的人分享她的生活細節——甚至不使用社交媒體——因為害怕被視為不體貼。
Julia Khine 補充說,她那些被軍隊殺害的朋友的父母“如果看到我過著美好的生活,就會特別激動”。
與此同時,Pann Pann 想念他在教堂的家人和朋友。 但她總是告訴自己,她已經是幸運兒了。
“我的許多朋友仍然躲藏起來,挨家挨戶地搬家。有些人被謀殺了,”她說。 “我一直記得他們的生活比我的更艱難,所以我必須堅強。”
“Incurable troublemaker. Explorer. Student. Professional alcohol expert. Internet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