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傷害
巴斯夫在萊茵河上的巨型化工廠比美國的曼哈頓下城還要大,它既是德國工業實力的象徵,也是數代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對歐洲整體經濟的損害程度的標誌。
該工廠每天使用的能源比瑞士多,因為它生產從橡膠到運動鞋和汽車塗料的各種產品。 但衝突的後果對工廠來說是代價高昂的。 僅在今年第二季度,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天然氣價格使公司的能源費用增加了相當於 7.76 億美元。
為了控製成本,該工廠開始優化其運營並減少用於肥料的氨的生產,這是一項非常耗能的操作。 這加劇了非洲大陸的化肥短缺,從而威脅到全球糧食供應。 總經理 Martin Brudermüller 警告說,如果未來幾個月德國的能源形勢變得更加困難,該工廠可能不得不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到“歐洲以外的工廠”。
上週,布魯德米勒告訴化工行業領袖:“我們家門口發生了一場衝突,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威脅著歐洲工業的生存。 許多德國價值鏈現在正在斷裂。”
俄羅斯在歐洲的影響力導致德國發生許多變化,迫使德國官員重新評估經濟基本面。 作為一個繁榮的發達國家、歐洲的“經濟強國”和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嚴重依賴俄羅斯廉價能源和出口商品兩大支柱。 但當德國經濟陷入困境時——有拖累歐洲經濟的風險——這些支柱似乎不再穩固。
德國領先的能源專家之一克勞迪婭·肯弗特(Claudia Kemfert)說:“我們已經變得過於依賴一個國家——俄羅斯——我們正在為此付出代價。 德國必須改變,我們正在付出代價。 很久。 這種經濟基礎並不是真正可持續的。
西方與俄羅斯的遙遠關係對德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易受傷害的
此前,俄羅斯供應了德國一半以上的天然氣——用於工業生產、家庭供暖和發電。 現在,隨著來自俄羅斯的主要管道關閉,德國不得不尋找其他供應商,並且支付的價格是去年的七到十倍。
與此同時,該國開始感到過於依賴工業出口。 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國。 但製造業約佔經濟的 20%,而美國約為 11%。 這使得德國特別容易受到世界貿易和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能源價格衝擊——包括與大流行相關的供應鏈中斷和全球需求下降——已經損害了德國的收益。 經濟學家認為,德國明年正處於衰退的邊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預測該國將在俄羅斯以外的主要經濟體中受到最嚴重的打擊。
對經濟的連鎖反應將影響許多其他國家,尤其是在經濟衰退與能源短缺同時發生的情況下。
德國經濟衰退將給單一歐元區貨幣帶來壓力。 一些經濟學家預測,這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歐元推低至美元匯率下方。
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將是東歐國家,它們是德國主要製造商的供應商,其經濟通過貿易與歐洲發展密切相關。
德國生產低迷,尤其是德國汽車、醫療設備和其他專業工業產品等製成品,將使疫情后的局勢進一步複雜化。
經濟學人智庫的歐洲經濟學家艾米麗·曼斯菲爾德(Emily Mansfield)表示:“如果我們在德國出現衰退——我認為目前這是不可避免的——它將影響歐洲經濟和世界其他地區。”
直到今天,由於從挪威和荷蘭進口的增加,德國的能源儲備仍然很豐富。 法國還開始通過最近修復的管道與德國分享天然氣。 一個從其他地方接收液化天然氣(LNG)貨物的港口將於明年開放。 德國也在燃燒更多的煤炭和石油。
“組織者。內向。經過認證的互聯網狂熱者。啤酒狂。謙遜的酒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