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銀行家的艱困時期

(KTSG線上) – 不久前,銀行家,尤其是熟悉中國金融市場的銀行家,成為香港就業市場上最搶手的候選人之一。 然而,目前,由於亞洲金融中心的投資業務和首次公開募股(IPO)“枯竭”,這些人的職業前景並不確定。

香港銀行業專業人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時期,裁員潮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尋找新工作也困難重重。 照片:彭博社

找工作困難

當他工作的銀行的家族財富辦公室搬出香港時,李志剛失去了工作。 17個月過去了,李仍然沒有找到新工作。 財務壓力越來越大,帳單堆積如山,其中包括每月近 6 萬港元(7,700 美元)的租金和每年 100 萬港元的兒童學費。 但對他來說,最糟糕的是對未來的恐懼,因為香港金融市場的崩盤可能還沒有達到最低點。

就在五年前,像李彥宏這樣具有中國專業知識的金融領域專家受到了瑞銀和花旗集團等全球投資銀行的追捧。 小米和美團等中國主要科技公司的IPO鞏固了香港作為能夠與紐約競爭的金融中心的地位。 這支金融專家團隊幫助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創造了超過6兆美元的市值。

如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擾亂香港資本市場。 由於股市和香港經濟前景轉弱,香港首次公開募股數量急劇下降。 北京收緊資料安全措施和金融市場監管,使得中國企業在海外購買資產或上市變得更加困難。

「我認為中國的向上成長軌跡以及中國與全球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關係是很自然的。 現在我意識到這不再是真的。 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同樣在花旗集團工作的 Eric Li 說。

由於金融市場低迷,IPO經紀活動中心香港的任何地方都沒有感受到這種痛苦。 招聘公司Robert Walters Hong Kong的董事John Mulally表示,在香港尋找工作的經驗豐富的金融工作者有「數百人」。

「香港的金融就業市場處於脆弱狀態。 這個行業將會有更多的裁員,」穆拉利說。

過去18個月,高盛、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等華爾街銀行業巨頭在亞洲進行了多次裁員。

一位被高盛解僱的銀行家表示,她和她的同事正在考慮是否留在香港,甚至離開這個行業。 她擔心中國首次公開募股交易的減少可能會促使銀行考慮重組其在亞洲的人力資源。

工資可能大幅下降

24 歲的楊去年失去了全球投資銀行分析師的工作,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尋找工作。 她參加了10次金融諮詢、創投和私募股權公司的面試,但都沒有成功。

每月 20,000 港元的租約即將到期,楊決定返回中國大陸與父母同住,並尋求傳統金融以外的職業。

「就業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 如果市場上有一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出現空缺,數百名前銀行家就會申請。

反映香港金融專業人士數量的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數自2021年底以來已減少600多人,至2023年12月達44,722人。

金融服務活動疲軟可能會對香港經濟造成壓力,因為該產業到2022年將貢獻香港GDP的約23%和就業人數的7.5%,彭博經濟研究預計,今年香港的GDP成長率將從3.2%放緩至1.8%。 2023年。

根據彭博社數據,去年香港首次公開募股籌集的資金下降了 56%,至 460 億港元,為兩年前網路泡沫破滅以來的最低水準。 同時,首次上市公司數量減少近五分之一,至67家,只有13家公司每家融資額超過10億港元。

私募股權和創投投資者也受到了影響。 Preqin 的數據顯示,去年,專注於中國的外國基金籌集的資金金額與 2021 年相比下降了 81%。

獵人頭公司韋爾斯利 (Wellesley) 董事夏琳·楊 (Charlene Yeung) 警告說,銀行家應該為每年至少減薪 20% 做好準備,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減薪「可能非常極端」。

在香港一家中資券商工作的企業債務顧問亨利看到以前的同事失業一年多後表示,即使減薪30%到40%他也會接受。

「我擔心隨時都會被解僱。 我們所有的收入來源都被削弱了,」亨利說。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香港金融業的輝煌時代已經結束。 里昂證券經紀公司前董事喬納森·斯隆表示,商業繁榮和蕭條是香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 他相信,這個特別行政區的金融市場將會復甦,並將像長期以來一樣繁榮。

一位國際銀行前董事認為,目前香港的金融放緩只是週期性的,而非結構性的。

據彭博社報道

Liu Wenyan

“鐵桿社交媒體狂熱者。容易出現冷漠。創造者。思想家。虔誠的網絡大師。流行文化愛好者。問題解決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